
内容简介: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记录了20世纪初期,从一战后一直到二战结束这近30年的重大国际事件和历史程,内容包括各国、各民族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 全书共六卷,基于盟军三巨头之一、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亲身经历,援引大量未曾公的英国政府权威资料,详尽梳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贯穿其中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跌宕起伏的战争过程。
作者简介:
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曾两度出任 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译者: 李国庆,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博士,教授,现任广州商学院国际学院副院长,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山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功能语言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翻译、语篇分析。近年来在《外国语》《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当代语言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外语核心期刊和《暨南学报》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十余部,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 录:
版权页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铁血风暴(上下册)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铁血风暴(上)
编委会成员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战胜国的愚行
第二章 动荡不安
第三章 危机四伏
第四章 阿道夫·希特勒
第五章 荒废岁月
第六章 阴云渐浓
第七章 英德空中均势不再
第八章 挑战和反响
第九章 防空和海上的问题
第十章 对意大利的制裁
第十一章 希特勒开始动手了
第十二章 德国加紧备战和西班牙内战
第十三章 德国全副武装
第十四章 艾登先生辞职
第十五章 德国强夺奥地利
第十六章 围绕捷克斯洛伐克的博弈
第十七章 慕尼黑事件悲剧收场
第十八章 慕尼黑的寒冬
第十九章 德意的步步蚕食
第二十章 苏联与英法未结盟之谜
第二十一章 大战一触即发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铁血风暴(下)
第一章 战争
第二章 海军部的任务
第三章 波兰覆灭
第四章 战时内阁的问题
第五章 法国前线
第六章 战斗加剧
第七章 磁性水雷
第八章 拉普拉塔河口行动
第九章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
第十章 一个黑暗的新年
第十一章 风暴前夕
第十二章 海上交锋
第十三章 纳尔维克
第十四章 特隆赫姆
第十五章 挪威危机
第十六章 挪威:最后阶段
第十七章 政府倒台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附录(14)
附录(15)
附录(16)
后记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最光辉的时刻(上下册)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最光辉的时刻(上)
编委会成员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全国联合
第二章 法兰西之战(上)
第三章 法兰西之战(下)
第四章 进军海岸
第五章 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六章 趁火打劫
第七章 再谈法国
第八章 本土防御
第九章 法国的苦难
第十章 波尔多停战
第十一章 奥兰袭击战
第十二章 部署反击
第十三章 陷入绝境
第十四章 入侵问题
第十五章 海狮计划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最光辉的时刻(下)
第一章 不列颠之战
第二章 闪电战
第三章 “伦敦毫不在乎”
第四章 巫术战
第五章 以基地换驱逐舰
第六章 埃及与中东
第七章 取道地中海
第八章 剑拔弩张的九月
第九章 达喀尔计划
第十章 艾登先生的使命
第十一章 同维希和西班牙的关系
第十二章 墨索里尼进攻希腊
第十三章 租借法案
第十四章 德苏关系
第十五章 海上灾难
第十六章 沙漠大捷
附录(1)
附录(2)
后记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三卷,伟大的同盟(上下册)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三卷,伟大的同盟(上)
编委会成员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沙漠地区和巴尔干国家
第二章 硝烟四起
第三章 闪电战与反闪电战
第四章 鏖战地中海
第五章 击败意大利帝国
第六章 当机立断,援助希腊
第七章 大西洋之战:西部入海口
第八章 大西洋之战:美国介入
第九章 南斯拉夫
第十章 日本公使
第十一章 沙漠侧翼—隆美尔—托布鲁克
第十二章 希腊战役
第十三章 的黎波里和“老虎”计划
第十四章 伊拉克的背叛
第十五章 克里特岛:大难将至
第十六章 克里特岛:战役始末
第十七章 命途多舛的“俾斯麦”号
第十八章 叙利亚
第十九章 “战斧”计划
第二十章 苏联的复仇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三卷,伟大的同盟(下)
第一章 我们的盟友苏联
第二章 托布鲁克防御战
第三章 我与罗斯福聚首
第四章 《大西洋宪章》
第五章 对苏联施以援手
第六章 波斯与中东
第七章 英国实力日益强大
第八章 与苏联的接触日益亲密
第九章 路在前方
第十章 “十字军战士”行动
第十一章 日本
第十二章 珍珠港!
第十三章 大战期间的航行
第十四章 战争演变
第十五章 行走在华盛顿和渥太华
第十六章 英美齐心
第十七章 回到风暴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后记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四卷,命运的转折(上下册)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四卷,命运的转折(上)
编委会成员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澳大利亚之忧
第二章 沙漠战场受挫
第三章 马来半岛危机
第四章 信任投票
第五章 内阁变动
第六章 新加坡沦陷
第七章 潜艇的乐园
第八章 荷属东印度群岛失守
第九章 进攻缅甸
第十章 锡兰和孟加拉湾
第十一章 海上运输的瓶颈
第十二章 印度——克里普斯调查团
第十三章 马达加斯加
第十四章 美国海战胜利——珊瑚海和中途岛战役
第十五章 1942年,北极护航运输船队
第十六章 空中攻势
第十七章 马耳他岛与沙漠
第十八章 “立即开辟第二战场!”
第十九章 莫洛托夫的访问
第二十章 自然的战略选择
第二十一章 隆美尔发起攻势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访问华盛顿
第二十三章 不信任投票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四卷,命运的转折(下)
第一章 第八集团军绝处求生
第二章 “火炬”作战计划的决定
第三章 我的开罗之旅——改组司令部
第四章 莫斯科之旅
第五章 与莫斯科建立了联系
第六章 返回开罗
第七章 “火炬”作战计划尘埃落定
第八章 不安与紧张
第九章 苏联致谢
第十章 阿拉曼战役
第十一章 火炬已点燃
第十二章 达尔朗插曲
第十三章 胜利后的问题
第十四章 我们需要会晤
第十五章 卡萨布兰卡会议
第十六章 阿达纳与的黎波里
第十七章 回国后的困境
第十八章 苏联与西方盟国
第十九章 于突尼斯大获全胜
第二十章 第三次访问华盛顿
第二十一章 战争与和平的种种难题
第二十二章 向意大利进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五卷,收紧包围圈(上下册)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五卷,收紧包围圈(上)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夺取制海权
第二章 攻克西西里岛
第三章 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第四章 向西去吧!人工港
第五章 魁北克会议
第六章 意大利:停战协定
第七章 重访白宫
第八章 萨勒诺之战
第九章 忙于国事
第十章 与戴高乐将军的紧张关系
第十一章 土崩瓦解的轴心国
第十二章 罗得岛:痛失得胜良机
第十三章 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第十四章 第三战场的僵局
第十五章 北极运输船队重新起航
第十六章 莫斯科外长会议
第十七章 任命最高统帅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五卷,收紧包围圈(下)
第一章 开罗
第二章 德黑兰:会议开幕
第三章 德黑兰:会议与会谈
第四章 德黑兰:焦点
第五章 德黑兰:结论
第六章 重返开罗:确定最高统帅人选
第七章 病困迦太基遗址
第八章 在马拉喀什疗养
第九章 铁托元帅和南斯拉夫
第十章 突袭安齐奥
第十一章 意大利:卡西诺
第十二章 空中攻势与日俱增
第十三章 希腊的内忧外患
第十四章 缅甸及其外围战事
第十五章 抗日战略
第十六章 备战“霸王”行动
第十七章 罗马
第十八章 进攻日前夕
附录(1)
附录(2)
后记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胜利与悲剧(上下册)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胜利与悲剧(上)
编委会成员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D日
第二章 从诺曼底到巴黎
第三章 无人驾驶武器的轰炸
第四章 对法国南部展开进攻
第五章 巴尔干的动乱:苏联的胜利
第六章 意大利与里维埃拉登陆
第七章 罗马:希腊问题
第八章 亚历山大的夏季攻势
第九章 华沙的殉难
第十章 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第十一章 在缅甸境内挺进
第十二章 莱特湾战役
第十三章 西欧的解放
第十四章 访问莫斯科的序幕
第十五章 10月在莫斯科
第十六章 巴黎
第十七章 阿登的反扑
第十八章 英国介入希腊事务
第十九章 雅典的圣诞节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胜利与悲剧(下)
第一章 雅尔塔会议:前期准备
第二章 雅尔塔会议:谋划世界和平事宜
第三章 苏联与波兰:苏联的承诺
第四章 雅尔塔会议:尾声
第五章 渡过莱茵河
第六章 波兰争端
第七章 苏联的猜疑
第八章 西方国家的战略分歧
第九章 高潮:罗斯福逝世
第十章 与苏联的摩擦不断升级
第十一章 最后的进军
第十二章 亚历山大在意大利的胜利
第十三章 德国投降
第十四章 一段令人不安的插曲
第十五章 分歧初见端倪
第十六章 联合政府垮台
第十七章 一项命运攸关的决定
第十八章 打败日本
第十九章 波茨坦:原子弹
第二十章 波茨坦:波兰边界问题
第二十一章 尾声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后记
发表评论